星期六, 11月 03, 2007

人潮旅遊設施不堪重負 再掀黃金周存廢爭議

今日晚報 2007.10.08 
中央社

     隨著第二十五個黃金周結束,中國 大陸再掀起對黃金周的存廢爭議。 中國國家旅遊 局官員透露,現行的休假制度勢將調整,有關部門的新休假方案目前已到最後論證階段,只待上報全國 人大審議通過即可。

     香港「文匯報」報導,中國大陸 從黃金周實施九年來持續攀升的統計數據可見,長假對釋放潛在消費 需求,拉動內需的作用有目共睹;但當休假日高度集中到同一時段, 旅遊景點和相關公共設施的超負荷以及隨之衍生的連串 問題也開始凸顯,社會 上改革黃金周的呼聲日高。

     在一九九九年中共國慶第一 個黃金周到來時,席捲全國的假日旅遊熱潮令各界始料不及。七天之內,全國出遊人數達兩千八百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人民幣一百四十一億元。

     七年後的二零零六年春節,全中國大陸共接待遊客已達到七千八百三十二萬人次,旅遊收入三百六十八億元。從黃金周飛速攀升的統計數據可看出,「假日經濟」不僅擴大了內需,刺激了 消費,同時也帶來了經濟發展觀念的一次新變革。

     在政府部門、旅遊企業 和消費時尚的引導下,黃金周 國內旅遊 市場規模迅速擴張。據全國假日辦的統計,今年「十一」開始後,北京故宮連續四天接待量超過最大容量,八達嶺長城、頤和園等景區的接待量紛紛擠爆。

     為了規避每個黃金周必現的遊客爆量情況,四川著名旅遊景點 九寨溝今年「十一」不得不痛下「猛藥」,首次實施遊客限量分時進溝的規定。

     報導指出,黃金周極盛,過後急衰,使得旅遊景點猶如經歷「痙攣」,很難實現管理上的平穩過渡。更令人憂慮的是,由此帶來的 環境污染、景點損耗等「後遺症」,代價難以估量。除了景點承受重壓,黃金周出外人數激增亦帶來行路難、 住宿難、用餐難、購票難等泛 社會問題

     中國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建民表示,黃金周從根本上來說,並不是一個很好的解決中國人休假的辦法,只是當時國家為拉動內需消費而匆忙推出的替代措施。十三億人的集體休假帶給交通、食宿、 環保等方面造成巨大 壓力,也暴露出了諸多顯而易見的弊端。

     中國媒體今年針對黃金周制度進行的一項調查 顯示,六成以上被訪者支持改革黃金周休假方式。早前有消息人士透露,今後中國大陸將取消「五一」黃金周,有關假期日數將分攤到端午、中秋等民族 傳統節日。

     據報導,中國實施黃金周衍生出六大弊端,包括風景區生態 遭受巨大破壞;交通超負荷導致安全 隱患處處;旅遊業、交通運輸等行業 服務水平嚴重下降;不法商販趁機牟利,假冒偽劣現象頻發;景區、 運輸服務 等行業或部門亂漲價;部分官員請客送禮或公款旅遊、公車出遊,腐敗問題趁機而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