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5月 19, 2009

失衡的大眾運輸

交通部毛治國部長昨天一語運量不足貿然興建捷運、恐怕只是災難的開始,正凸顯了交通部對於地方大眾運輸現況的陌生,因為災難早已開始,始作俑者正是規劃全島運輸系統的交通主管機關—交通部。

當東部的民眾舉牌前往交通部要車票返鄉、當高鐵受不了鉅額的虧損而大幅度減班、當高雄捷運為了運量不足而奮力掙扎時,其顯示的問題正是國內運輸環境早已嚴重失衡。

東部因地形的阻隔,大幅度仰賴著鐵路運輸運送,不僅到了年節假日一票難求,鐵路運能無法應付運量需求,乘客到了車站就如同沒了雙腳一般,不是任由計程車漫天喊價、就是得等待一天寥寥可數的客運班車。

同樣的問題到西部也好不到哪裡去,從大眾運輸便利的台北搭高鐵出發,花了一小時的時間到台中,卻又得花半小時才能進入台中市區,更別說離開台中市中心的區域,同樣的時間,開車早已抵達目的地。

人們由甲地移動至乙地的「運輸」行為,其實是一種「花錢」又「花時間」的加成花費。大眾運輸的目的,就是在有限的資源與空間中,以較有效率的運輸工具構造較低的票價,快速又便捷地把人在起訖點間來回穿梭。

然而,離開台北都會區之後,地方客運業者也許票價低廉,但時間不可靠、班次不穩定、轉乘資訊乏善可陳,讓外來的旅客無所適從。那種眼看著手錶上的指針一分一秒走過、客運車輛卻遲遲還不來的焦躁感,不知道部長是否能「苦民所苦」?

部長口中運量嚴重不足的高雄捷運,在短短的一年內已讓高雄都會區的大眾運輸使用人口數量成長超過一倍。也許在部長眼中,成長一倍不代表什麼意義,也並非代表捷運就是大眾運輸的唯一選擇,但卻象徵著在民眾的眼中,部長所謂的「公車便利化、鐵路捷運化」僅是口號與空談,只有平穩舒適、班次穩定、資訊豐富、服務品質優良的捷運系統才是現代化的象徵。

民意並非只要捷運,只是哪一天,台灣主要城市的大眾運輸,都可以像捷運一樣,有可靠的班次和優良的服務水平?

大眾運輸的運量建構在可靠的班次與穩定的服務水平,如台北都會區綿密且班次密集的公車路網,或是於嘉義縣以低底盤公車、固定班次往來於市區與高鐵站之間的公車捷運系統等。但若要達到可靠班次與穩定的服務水平,不僅需交通主管機關的財務支持,也需要配合有力的管理手段與監督資源。

當交通部口口聲聲說著要有運量才能有捷運的同時,是否曾想過,民眾之所以期盼捷運,正也象徵著對既有大眾運輸的失望?

【2009/04/23 聯合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