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2月 18, 2008

國境之南 失落的原鄉

要不是「海角七號」的票房大賣,讓位於國境之南的滿州夯到極點,否則到墾丁的遊客知道滿州的恐怕不多。

事實上不能全然怪罪遊客,該鄉百分之四十二的土地屬於國家公園範圍,且其中更有百分之四十八是不得任意進出的「生態保護區」,依規定以環境教育名義得以進入「南仁山」的遊客,每天只有四百個名額,還要扣除周二及每年五月固定封山期,如何能與墾丁大街洶湧的人潮相提並論。

大多數遊客對滿州的印象,可能多來自於每年過境候鳥灰面鷲,可是即使把十月間最熱門的「國慶鳥賞鷹潮」帶進去,充其量也不過那麼十天半月的風光,等到候鳥行蹤杳然,留下的仍是颯颯的落山風而已。

相對於悖離國家公園內涵,卻備受遊客青睞的墾丁市集,獨力撐起墾丁國家公園半邊天的滿州反倒像深宮棄婦般,夜夜望著大尖山那頭的笙歌夜舞暗自神傷,不僅資源分配失之公允,也令人對國人的旅遊品味深感懷疑。

今天滿州好不容易搭上海角七號的順風車,讓遊人可以投注更深的關懷與瞭解,何嘗不是一個轉型的契機。縱然因為大批遊客的湧入可能導致某些純真與傳統的面貌流失,在現階段生態旅遊的政策主導下,如何讓生物多樣性與遊客多樣性取得適當的平衡點,應該是國家公園經營管理亟需著墨與妥為因應的一環。

任傑╱退休教師(屏縣恆春)

一間簡陋的房子,跟著「海角七號」爆紅,門前車馬不斷,連附近販售紀念品的小販亦是摩肩接踵;可是正如多數人的感受,遊客留下的是一堆垃圾,帶走的亦僅是一場虛空而已。到底恆春半島的核心價值是什麼,沒有幾個人能懂。

導演侯孝賢指出拍「悲情城市」讓九份變樣,同時關切墾丁海角熱,是否會對地方文化造成衝擊?希望地方在藉電影促進商機的同時,也能有保護地方文化的配套措施,可謂語重心長。當然所有的恆春人除了整理先人篳路藍縷的遺產外,街容更新,宣傳地方美食以及介紹耐風植物的成長,以及配合此刻觀光熱潮是刻不容緩,希望古城一夜醒來仍舊保有特色。

【2008/12/07 聯合報】

沒有留言: